2019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docx
2019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1.了解《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语及含意。 3.体会文章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创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疏通字词 ,了解文意 ,明确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 ,理解环境 描写的特点。 2.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 ,推测人物性格 ,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 ,学习刻画 人物的方法。 2.难点 :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 , 推测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红楼梦》里 ,刘姥姥与贾府的渊源还得从他的女婿王狗儿说起。 王狗儿的祖上曾是一个小小的京官 ,与王夫人的父亲认识 ,又因同是姓 王 ,借着“一处做官”的机缘便“连了宗”成了“本家”。后来偏偏这 王狗儿家不争气 ,弄得家业萧条 ,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到了年冬岁 末 ,王狗儿家无以为计 ,“顾头顾不得尾” ,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这个关 系到 贾府攀亲 ,寻求救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可以说是旗开得胜。不 仅见到了荣国府的“总理大臣”王熙凤 ,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外加一 吊钱 ,一下子使这个庄户人家度过了难关。第二次进荣国府 ,刘姥姥本 是想报答贾府 ,她把菜园里摘得头一遭的新鲜瓜果菜蔬的尖儿送到贾 府 ,没想到这次刘姥姥拜见了贾府的“元首”贾母 ,真是大开了眼界 ,但 也闹出了不少笑话。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她都闹出了哪些笑话。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曹雪芹 (约 1715—约 1763),名霑 ,字梦阮 ,号雪芹 ,清代小说家。祖籍辽 宁铁岭 ,生于南京 ,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 旗包衣世家 ,家族祖孙三代四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来年。因此 ,曹雪 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雍 正六年 (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 ,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 ,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 ,爱好 广泛 ,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 所研究。他历经多年艰辛 ,以坚韧不拔的毅力 ,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 术性的伟大作品 ——《红楼梦》。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 ,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中国古 典四大名著之首。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 ,以贾府的 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 ,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 ,通 过描写贾家荣国府、宁国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从多方面对封建社会和 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客观上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行将 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小说中对贵族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争取 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行为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小说规模宏大 , 结构严谨 ,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上的艺术形象 ,成为中国古代长篇 小说的高峰。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 ,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并注音 。 戗金 (qiàng) 李纨 (wán) 篾片 (miè) 银箸 (zhù) 撮弄 (cuō) 发怔 (zhèng) 岔气 (chà) 促狭 (xiá) 筵席 (yán)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调停 :安排处理。 撮弄 :戏弄。 发怔 :发呆。 促狭 :爱捉弄人。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 :朗读课文 ,分析结构 1.分角色朗读课文 ,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 :①时间 :吃早饭时 ;②地点 :大观园秋爽斋晓翠堂 ;③人物 :刘姥姥、 贾母、鸳鸯、王熙凤等 ;④起因 :鸳鸯和凤姐商议拿刘姥姥取笑 ;⑤经过 : 刘姥姥在鸳鸯和凤姐的导演下故意出洋相让众人取笑 ;⑥结尾 :凤姐和 鸳鸯分别向刘姥姥解释和赔礼 ,与开头相呼应。 2.本文虽是从《红楼梦》中节取出来的 ,但也是一个完整的 故事 ,有它 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试联系全文进行概括。 明确 :开端 :贾母早餐 ,鸳鸯、凤姐寻篾片。发展 :安排酒宴 ,刘姥姥入席 举金筷。高潮 :刘姥姥逗乐 ,众人笑态各相异。结尾 :凤姐赔礼 ,鸳鸯解释 见真心。 3.本文围绕这出“笑”剧主要写了哪个人物 ?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人 物性格。 明确 :刘姥姥。在酒席间 ,刘姥姥的幽默惹得座上的人无不开怀而笑 ,但 刘姥姥并不愚昧 ,她很知趣 ,也很善良。受鸳鸯的邀请 ,她甘当笑料 ,不仅 给贾府众人带来欢乐 ,也获得了贾府上下的好感。后来 ,贾府衰败 ,刘姥 姥仍然帮助贾府 ,可见刘姥姥并不是攀附富贵的市井之人。刘姥姥那 让人捧腹的言行和令人尊敬的品质使人感到可亲、可爱。 4.围绕这出“笑”剧 ,作者还写到 了哪些人物 ?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这 些人物的不同性格。 明确 :①史湘云豪放大度 ,颇有男儿的豪放不羁与洒脱 ;②林黛玉笑岔 了气又极力控制 ,反映出她体质娇弱 ,以及含蓄、有教养、谨慎的性格 特点 ;③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 ,反映出他恃宠撒娇的情态和天真、 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④贾母年老位尊 ,毫不拘束 ,尽情而笑 ,也显出爱孙 之情 ;⑤王夫人保持着一家之主的雍容与尊贵 ,心知肚明 ,动作传神 ;⑥ 薛姨妈身为长辈 ,虽不便过于放肆 ,但她是常客 ,又与王夫人关系亲密 , 因此也笑了出来 ;⑦探春个性要强 ,果敢干练 ,毫无拿捏之态 ;⑧惜春娇 柔 ,年纪最小 ,只 让奶姆给揉肠子 ;⑨奴婢们小心谨慎 ,不敢伤俗越礼 ,只 能或在弯腰曲背 ,或躲出去偷笑。 步骤二 :再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开篇写了哪些内容 ?在全文有何作用 ? 明确 :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贾母吩咐早饭 要到秋爽斋去吃 ,鸳鸯提议要用女篾片取乐。本段留下悬念 :谁是女篾 片。 2.在开席之前有两处细节描写 ,请找出来 ,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一是凤姐向鸳鸯“递眼色” ,二是已经不立在贾母旁边拿洗漱用 品的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这两个细节为下文引逗刘姥姥取乐 做了铺垫。 3.为什么要写众人发 笑以前“先是发怔” ? 明确 :这一“发怔”细节写得尤为传神 ,特别真实 ,这个看似无声的间歇 时间 ,实际上是为后面写众人大笑作铺垫。 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笑”的 ? 明确 :按照“总 ——分 ——总”的顺序逐一描写 ;抓住人物各自的神情、 动作进行描写 ;依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描写。 5.在这场“笑”剧中 ,一般人只写到一次 ,为什么贾母会写两次 ? 明确 :第一次是承接宝玉“笑”的结果写贾母搂着宝玉喊“心肝” ;第 二次是在写完众人后 ,写贾母“笑的眼泪出来”。这样写 ,既表现了贾母 对宝玉的溺爱 ,也显示出贾母在家族中至高无 上的地位 ,同时也说明鸳 鸯和凤姐导演的这出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在这场笑剧中 ,凤姐、鸳鸯没有笑 ,这是为什么 ? 明确 :因为凤姐和鸳鸯是这场闹剧的策划者、主持者 ,为讨得贾母的欢 心 ,为收到最圆满的效果 ,她们二人还要继续导演下去 ,因此顾不上笑。 7.作者在描写各种人物的“笑”时 ,少写了几个人 ,请与前后文对照 ,看 谁没被写到 ,想想是不是作者的无意遗漏 ,为什么 ? 明确 :①宝钗。因为她乖巧持重 ,举止娴雅 ,作者在不写中写出了她的工 于心计、故作端庄的大家风范。②迎春。迎春为人木讷 ,恪守女德 ,无 意于这宴席上的人生闹剧 ,因此她不会跟着众人嬉笑。③李纨。李纨 身为寡妇 ,平时敦厚朴实 ,对捉弄刘姥姥本就不赞同 ,所以没有笑。这几 个人没有写 ,不是作者的无意遗漏 ,而是作者的有意处理 ,都是为刻画 人物 ,表现主题服务的。 8.你觉得文中关于“笑”的描写 ,在《红楼梦》中有什么作用 ? 明确 :这一段绘声绘色的关于“笑”的细节描写 ,把贾府中各色人等的 身份、年龄、性格、气质统统凸显出来 ,一笑传神 ,不落闲笔。这笑声 折射出贾府封建规范之森严 ,长幼尊卑之有序。可以说 ,这幅贾府众人 逗笑图也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幅透视图。 9.文章最后写凤姐和鸳鸯分别向刘姥姥解释。你觉得这主仆二人解释 的目的是否一样 ?为什么 ? 明确 :不一样 ,凤姐解释是为了笼络人心 ,怕刘姥姥记恨与己不利 ;鸳鸯 解释是出于真心。鸳鸯是贾母的丫鬟 ,取笑刘姥姥只是为了贾母满意、 高兴 ,并非故意针对刘姥姥。 10.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写功力对你写作文有怎样的启发 ? 明确 :①要善于观察周围人物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使人 物形象更丰满。②写与不写 ,描写详细或简略要根据表达的中心确定。 ③描写同一场景的众多人物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不紊地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红楼 梦》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 ,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 巅峰之作 ,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 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深入阅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 内容 ,感兴趣的也可以完整地读一读《红楼梦》 ! 五、拓展延伸 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 ,请将你知道的有关《红楼梦》的其 他故事介绍给同学们。 附 :板书设计 刘姥姥进大观园 开端 :贾母早餐 ,鸳鸯、凤姐寻篾片。 ↓ 发展 :安排酒宴 ,刘姥姥入席举金筷。 ↓ 高潮 :刘姥姥逗乐 ,众人笑态各相异。 ↓ 结尾 :凤姐赔礼 ,鸳鸯解释见真心。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 ,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 ,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 主动合作的意识 ,大胆表述的能力。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宝玉、黛玉、 凤姐等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 ,从而使学生感受了古典文化的魅 力 ,提升了其文学素养 ,培养了其语文阅读、分析表达迁移多方面的能 力。